病皆与方相应者,乃服之。仲景论中,但言太阳初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为温病。
心中懊□,湿瘀热郁于里也。少阴病六七日,腹胀不大便者,盖因其人阳气素盛,胃有宿食故也。
今为少阴虚,而引水自救之渴,故小便则色白,是少阴虚冷,不能化液,下焦有寒也。盖无汗烦热,热在表,大青龙证也;有汗烦热,热在里,白虎汤证也。
程知曰:邪气还表,故蒸蒸而热;下后正虚,故振振而动。 攻下偏治阳明,则额上生汗,汗出不流,手足厥冷,必成亡阳之证。
脉沉而迟,下利清谷,是里有阴寒也,若其人面有少赤色,身有微热,又属表有阳热也。然或小便利者,则阴气尚在,故犹为可治也,可不慎之于成无己曰:『内经』云: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。
时烦吐蛔,饥不能食,乃病在胃中也;今心中烦满,饥不能食,是病在胸中也。若脉数不解,而下不止,必此承上条言畜血喜忘,热结而无表里证者,当下之义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