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下多亡阴,与火逆亡阳不同。胃实不是阳明病,而阳明之为病,悉从胃实上得来。
结与代皆为阴脉,伤寒有此,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。若小承气三物同煮,不分次第,只服四合,但求地道之通,而不用芒硝之峻,且远于大黄之锐,故称微和之剂云。
欲小便不得,而反呕欲失溲,此非无小便也,其津液在上焦,欲还入胃中故也。 仲景治太阳发黄有二法∶但头汗出,小便不利者。
下之,而浊阴出下窍,清阳走上窍矣。不用桃仁承气者,以大便易,不须芒硝;无表症,不得用桂枝;瘀血久,无庸甘草。
若自愈,则数为虚热,渴为津液未复也。阳明经起于鼻,系于口齿。
腹虽胀满,病在胃而不在胸,当和胃气,而枳、朴非阳明病,不吐不下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。 须栀子、柏皮,滋化源而致津液,非渗泄之剂所宜矣。